煤還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太陽石,意味著匯聚和承載了太陽的無限能量;也被譽為“烏金”,樸實無華中蘊含著火熱的能量??赡苁且驗槁殬I(yè)的關系,我很欣賞煤的這種特質。我不是一個很外向、很出彩的人,但是我親近講臺,感覺一上了講臺,就像登上了舞臺,人生才能迸發(fā)出熱量。
我一工作就在教學第一線,因為喜歡教書這份工作,喜歡學生,所以一干就是 45 年。在這 45 年教育工作中,我培養(yǎng)了 2 名博士生、25 名碩士生和眾多的本科生。我把自己定義為“教書匠”,在過去,這個詞或多或少都帶些貶義,但是因為我不是教育家,便做好一個教書匠吧。
要做好教書匠就要做到匠心獨運,匠心要運在教學上。自1989年學校開始計算教學工作量以來,我的教學工作量每年都在440學時以上,沒有因為擔任行政職務或年齡增長而減少,也沒有因故不上課或者缺課。我每次上課總是提著心來,只有當每節(jié)課后看到同學滿意的表情才能放下心來。因為教學是一個“無底洞”,可能窮其一生也不一定做到完美,要想教好學,就要在日復一日地在講課過程當中去鉆研、去實踐。
學校給了我一個“教學名師”的榮譽,我理解所謂“名師”并不是身懷絕技,就是精益求精的教學技能加一點教育智慧。這樣便能在教育教學中,隨機應變,左右逢源。
做教師就要研究教學,把教材鉆得深,悟出來的道理就透徹。這樣講起課來就簡單,也就能講在點子上,做到深入淺出。有的教師講一句精辟的話,學生一輩子都記得,講課中,一個形象的比喻立馬能使學生茅塞頓開。我上課除了用規(guī)定的教材,同時會用大量的參考教材,但沒有固定的講稿。大家都知道,什么知識一到了書本就開始落后了。一個新的學說也好,理論也好,在它剛剛建立的時候都不夠完善,真要寫成書了,至少已經過去三五年,甚至十年八年了,如果你十年八年都不改變教案,所講的內容有些早已過時了。
要講好課,就要不斷地豐富講課的內容,增加課程的信息量,把科學的前沿,最新的知識、最新的發(fā)展趨勢講給學生;同時,更不能忽視最基礎的東西,要將基礎和前沿的東西密切結合。如果明天上課,今天晚上可能還要改改講稿,有時還要從網(wǎng)上下載些資料,把它充實進去。這樣的話,知識就比較新,信息量也比較大。另外,增加聲像和圖片的東西,對學生更有吸引力,若是像過去那種光說或者有一點板書,講得死板,是引不起學生興趣的。上課時,要注意通過學生的一舉一動和表情,去判斷他們有沒有聽懂、是不是滿意、有沒有開小差或者打瞌睡的。
我要求自己備好每一堂課,講好每一堂課,回答好每一個問題,也要求我的學生聽好每一堂課,在課堂上能有所學、有所獲。理工科的學生尤其要講究嚴謹和認真,在一個工程項目的建造中,一個數(shù)據(jù)差一分一毫,都可能會導致事故,造成人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。有一次我問一個研究生,某個數(shù)據(jù)核對過多少次、準確不準確,學生回答是“可能不會有問題吧”,我便批評他,在科學研究的問題上,“可能”這個詞不能用,要用準確的數(shù)據(jù)代替可能,做學問要嚴謹,來不得半點虛假。這個學生很聽話,后來也很有出息。
我的學生王新華,經常給他所在學院的教師講,他很愿意讓我看他的論文,因為我不僅要逐字逐句修改論文的內容,把一些含糊的地方說得更清楚、更確切些,就連每一個字、每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。一篇論文經我修改完畢,便滿是紅色的圈圈點點、勾勾畫畫。當然,我也會把學生寫的精彩的地方批注出來,不留情面之余也給他們一些鼓勵。
有的學生說我有點“固執(zhí)”,這是有原因的。我一般不允許上課請假,特別是對研究生的要求更嚴。不管哪個學生,只要選了我的課,就得上課聽講,做作業(yè),否則就沒有成績,這是我給學生定的紀律,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有些學生打著找工作的幌子干私活,或者是一邊上著班,一邊讀研究生,所以有的同學也就“乖乖地”趕了幾百里路回來聽課。
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,研究生導師的工作要具體落實到每名學生。因此,如何“指導”學生進行科學研究,“引導”學生為人處世,最終達到人才培養(yǎng)的目標,是研究生導師的基本任務?!敖獭迸c“導”概括了研究生培養(yǎng)的主要內容。導師只有用心“教”與“導”,才能帶好研究生,才能做到為人師表。這里的“心”包括事業(yè)心、責任心和慈愛心三方面。
在指導研究生做論文方面,我個人的心得是:要對研究生進行全面培養(yǎng);要以人為本,因材施教;要讓他們通過做項目進行研究;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勞動。對于他們做論文,應該要求他們做到在理論上有創(chuàng)新,在實踐上有價值,在文字上有修養(yǎng)。
與學生們朝夕相處,培養(yǎng)了深厚的情誼,每到年節(jié)和生日的時候,我都會收到來自不同國家、不同地方學生的禮物和祝福,這成為我最快樂和滿足的事情。我收到學生們的明信片,都小心地將它們放好,空閑的時間看看它們,回憶回憶我 45 年的教書匠生活。
選自《科大故事①》(2016年9月出版)(講述:蔣國安 整理:衛(wèi)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