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5月,伴隨著清涼的海風,我校省派第四輪第一書記毛慶東、郭濤林、李恒忠、于海峰從“象牙塔”奔赴扶貧一線。到村任職后,他們迅速轉變角色,鋪下身子,扎根在脫貧一線。
2021年5月,風從臨沂郯城吹來,帶著花香,也帶來了泥土的芬芳,四位第一書記在郯城縣泉源鄉(xiāng)的駐村任期結束了。他們幫扶的毛家寨村、南毛村、紀莊村、小王莊村,4個村14戶貧困戶全部脫貧,貧困群眾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,全面實現“兩不愁、三保障”,村集體收入由年均不到3萬元躍為年均7萬元以上,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,鄉(xiāng)村美景進一步顯現,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(xù)增強。
兩年,700多個日日夜夜,學校第一書記工作組從完善基礎設施入手,提升鄉(xiāng)村環(huán)境;因地制宜,發(fā)展培育增收產業(yè),多措并舉帶領幫扶村脫貧致富力拔“窮根”;抓實基層黨建,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(zhàn)斗力,留下了帶不走的工作隊。
聚焦基礎設施建設
提升人居環(huán)境
“路不好走”“靠天吃飯,旱澇不保收”“夏天村里污水臭氣熏天”……到村任職后,第一書記們立即開展工作,逐戶走訪,深入村民家中嘮家常,摸實情。在他們的工作本上,密密麻麻記滿了群眾反映的意見。
必須要解決群眾“急難愁盼”的問題,改善村民們的生活環(huán)境。第一書記們“磨破嘴、跑斷腿”,向上級申請扶助資金,多方協(xié)調籌集資金,一趟一趟動員群眾拆違建、清障,用真情實意和細致耐心化解一個又一個難題。
郭濤林負責幫扶的南毛村,緊靠馬陵山西麓,村東有800余畝果園,因為山路崎嶇難行,果農只能肩挑人抬,導致大量果子不能及時出售,豐產不豐收??粗麡湎乱欢讯训臓€桃,郭濤林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及時向上級組織反映實情,爭取上級資金扶持,并與工作組其他隊友溝通,協(xié)助做好項目規(guī)劃方案設計。由于工作細致到位,獲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擁護,施工清障需要砍伐30余棵樹,拆掉3處房屋,村民都自覺配合工作,砍伐了樹木,拔掉了蔬菜,清理了麥田,沒向集體索要一分錢補償。
“如今山里新修了水泥路,俺家20多畝的桃園賣桃再也不犯愁了,這多虧了第一書記……”走在通往馬陵山新硬化的水泥路上,南毛村果農郭思杰心里無比踏實。
生活條件要便利,生產條件更要有保障。在農村,地比天大,在資金、土地和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,怎樣改善生產種植條件做到豐產豐收,是第一書記工作組組長毛慶東駐村后一直思考的問題。
毛慶東不斷研究上級政策,打電話、親自拜訪,挨個部門請教、學習,希望通過申請補貼,協(xié)調資金改善村民種植條件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毛慶東了解到把耕地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,政府就能出資修提灌站,相應改善生產配套設施。但是高標準農田建設,涉及水、電、路多種設施的改造。毛慶東跑供電公司、跑企業(yè),找校友協(xié)助,最終“磨”來了一座免費變電站,毛家寨村2600余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最終完成。
兩年來,幫扶村先后建設硬化村內道路18.92公里;整理修繕排水溝渠、排污管道8800米;栽種綠化苗木67000余株;建設綠化帶面積21000平方米;安裝路燈174盞……4個幫扶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,現在區(qū)域布局合理、功能設置完善、生活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的鄉(xiāng)村生活成為現實。
兩年來,第一書記工作組爭取危房改造資金16.75萬元;利用重要節(jié)日節(jié)點,大力表彰好媳婦、好婆婆等“四德”先進個人,倡樹文明新風;走訪慰問貧困群眾232戶次,發(fā)放愛心資金、愛心棉被、米面油等物品,關愛困難群眾生活。他們時刻關心關注“三無”人員、貧困家庭學生、老弱病殘等重特困群眾,及時把醫(yī)療、教育、兜底等保障政策送到貧困群眾的心坎上。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(xù)增強。
扶志+扶智
精準扶貧拔“窮根”
扶貧先扶志,扶貧要扶智。在扶貧路上,第一書記工作組從思想觀念入手,帶動村民樹立自力更生意識,因地制宜發(fā)展特色產業(yè),持續(xù)穩(wěn)定提升村民經濟收入,確?!懊撠毑环地殹?;他們定期慰問、關愛貧困學生,捋順教育扶貧各環(huán)節(jié),使教育扶貧實現常態(tài)化、機制化。
“有村子黨支部帶頭辦合作社,俺們就有了主心骨。俺也加入合作社了,以后每年都能分紅,我的日子有保障了?!蔽羧盏男⊥跚f村貧困戶王二社現已脫貧,過上了吃喝不愁的日子。
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,小王莊村將省派第一書記配套產業(yè)扶貧資金60萬元作為村集體和貧困戶資金直接入股合作社內,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,讓貧困戶優(yōu)先加入“合作社”,按照每年“300元/畝+分紅”流轉方式,流轉土地200畝,建設優(yōu)質榛子基地示范園。在第一書記于海峰的多方協(xié)調努力下,合作社與企業(yè)展開深度合作,發(fā)展訂單農業(yè),土地經濟效益實現成倍增長。
在小王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,第一書記們帶領各自幫扶村紛紛行動起來。紀莊村以黨支部的名義帶頭種植大棚,盤活3個村集體大棚,一個大棚年收入5萬元;毛家寨村通過黨支部領導下的農村合作社,引導村民改善種植結構,促進收益增長;南毛村成立了郯城縣佰興農業(yè)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,繼續(xù)探索“黨支部”領辦合作社模式,促進村集體增收……
同時,第一書記們積極開展農村農業(yè)技能培訓,幫助村民提升“內生”動力,增強“造血”功能。先后帶領60余人次先后到壽光、平度、沂水進行職業(yè)農民培訓學習,開闊視野、增長見識、拓展思路、增長才干。
一個個項目陸續(xù)建成,一個個品牌陸續(xù)樹立,一項項技能陸續(xù)掌握,一個個產業(yè)陸續(xù)培育……在第一書記工作組的幫扶下,村集體收入提高了,村民們的腰包鼓了,脫貧致富的信心足了。
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之策。從高校走出的第一書記,深知教育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力有多大。
兩年來,第一書記們走村入戶,走進中小學,進行摸底調查,把教育扶貧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教師節(jié),他們與社區(qū)內的北毛小學教師們座談,交流在教育工作中的經驗感悟,提升基礎教育成果;兒童節(jié),他們?yōu)樾W生們送書包、文具,送去禮物和濃濃關愛;暑假期間,他們組織山東科技大學學生到幫扶村進行支教,組織學?!耙婵啤贝髮W生社會實踐服務團為幫扶村群眾修理電器,樹立自力更生意識,普及培訓相關技能……在第一書記幫扶的村子,對教育的投入和扶持越來越多,越來越走向常態(tài)化、機制化。
夯實基層黨組織
留下帶不走的工作隊
“基礎不牢,地動山搖?!薄稗k好農村的事情,關鍵靠好的帶頭人和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?!钡谝粫浌ぷ鹘M牢記中央指示,始終把加強黨支部建設作為根本任務,強班子、帶隊伍,建陣地,整頓渙散的基層黨組織,豐富黨建內容,創(chuàng)新黨建載體,強化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意識,增強黨組織的戰(zhàn)斗力和凝聚力,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。
“李書記來了,俺們村黨支部的活動才開展起來?,F在俺們有寬敞的黨建多媒體會議室,每個月25號,黨員同志們在這集中學習,現在俺們的學習熱情可高了,大家都憋著一股勁,要帶領大家伙兒一起奔好日子呢?!闭劶按妩h支部的變化,紀莊村黨員紀朝欽向記者介紹道。
紀朝欽口中的李書記,就是第一書記李恒忠。入村以后,李恒忠始終把黨建作為第一要務。每月25日組織黨員學習、參觀、議事、活動。通過組織開展“重溫一次入黨誓詞”“上一次黨課”“走訪慰問一次老黨員和困難黨員”“開展黨員星級評定”等多種活動,極大地增強了村里黨員的榮譽感、歸屬感和責任感,李恒忠任職的紀莊村相繼被評為“山東省美麗鄉(xiāng)村”“沂蒙鄉(xiāng)村振興好支部”,任職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(zhàn)斗力大大提升。
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,第一書記們入村后抓實基層黨建,打造帶領群眾致富的“好班子”。兩年來,他們在4個幫扶村新發(fā)展黨員11名、培養(yǎng)入黨積極分子22名,結束了兩個村十余年沒有發(fā)展黨員的歷史。真正做到到位不越位,補臺不拆臺。注重宣傳、培養(yǎng)和教育,物色培養(yǎng)村后備干部,在發(fā)展黨員等方面培養(yǎng)年輕的后備力量,一批年富力強、綜合素質較高的農村優(yōu)秀人才被充實到村“兩委”中,村級班子的戰(zhàn)斗力明顯增強。
兩年來,第一書記工作組在4個幫扶村建章立制,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調動黨員積極性。幫扶村黨員會議由最初開不起來到現在積極出席,黨員活動和義務勞動由最初搞不起來到現在踴躍參加,勇于發(fā)揮先鋒模范作用、急難險重前沖鋒在一線的黨員越來越多。
兩年來,第一書記工作組搭建黨建活動陣地,新建村黨支部辦公室2處,修繕村黨支部辦公室2處,新建村文體活動中心4處,改善了黨員學習條件,提升了黨員服務意識和本領。推動幫扶村實現“一個班子運轉、一個場所辦公、一個體系服務”,為群眾辦事提供了方便。
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,第一書記工作組與村干部共同商議防控措施,落實好上級部署,做好村莊的防控工作。黨員干部發(fā)揮模范帶頭作用,沖鋒在前,成為村子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面旗幟。
基層黨組織工作理順了,踏實肯干、為民服務的好班子建立起來了;集體收入翻番了,貧困群眾全面實現了“兩不愁、三保障”;村容村貌大變樣,鄉(xiāng)村美景醉人心……
“現在旱能澆,澇能排,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,這樣的好日子多虧了第一書記啊”“村子黨支部帶頭辦合作社,俺也加入合作社了,以后每年都能領分紅,日子有保障了”……對第一書記,村民們有著說不完的感激。
“以后一定會抽空多回來看看鄉(xiāng)親們”“這是我們的第二故鄉(xiāng),心里永遠會惦記著”第一書記們對幫扶村有著放不下的掛念。
兩年扶貧路,一生駐村情。第一書記們的任期結束了,他們與村民們的感情卻更深了。700多個日夜的相伴,他們用自己的“辛苦指數”換來扶貧群眾的“幸福指數”,揮灑過汗水的村莊成了他們心中永遠記掛的“故鄉(xiāng)”。(記者:范琪)
研討扶貧工作方案
查看扶貧項目工程實施現場